DC將腫瘤抗原以pMHC的形式提呈給T細胞,位于T細胞表面的TCR特異性識別結合在MHC分子槽中的抗原肽。二者結合后,CD8和CD4分別識別DC表面的MHC I 和MHCII類分子,并結合于MHC分子的非多態(tài)區(qū)域,增強TCR與pMHC的結合及TCR 的信號轉導。T細胞表面的TCR是特異性識別抗原肽的“主要受體”,而CD4、CD8對 TCR的抗原識別和T細胞活化信號的轉導起輔助作用,故也被稱為TCR的“共受體 (co-receptor)”,T細胞的活化依賴 “TCR-pMHC” 和 “CD4-MHCII/CD8-MHC I ” 兩組“受體-配體”的共同作用,即“雙受體”。
TCR與抗原肽的特異性識別和結合,導致CD3細胞內段“免疫受體酪氨酸激活模體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 ) ” 序列的憐酸化,并啟動細胞活化的分子級聯(lián)反應,提供了T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抗原刺激信號)。然而,T細胞的活化需要T細胞與APC之間持續(xù)而密切的相互作用,TCR與pMHC間的相互作用相對較弱, 不足以維持二者的緊密聯(lián)系,所以細胞間黏附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
整合素家族的 CD2/CD58 和 LFA-1 (leukocyte function antigen-1)/ ICAM-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是兩組重要的黏附分子:CD2表達于幾乎所有T細胞表面,CD58表達于大多數有核細胞及紅細胞表面,而LFA-1和ICAM-1在T細胞和APC表面均有表達。黏附分子的作用使得T細胞與APC兩者的細胞膜進一步靠近,形成“免疫突觸(immune synapse)”,這種結構的形成有助于T細胞活化第二信號 (共刺激信號)的傳遞。共刺激信號(costimulatory signal)由T細胞和APC表面的多對共刺激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介導,CD28/CD80/CD86是最早被證實也是最重要的一組共刺激分子。CD28是表達于T細胞表面的一種糖蛋白受體,其相應受體為APC表面的B7-1 (CD80)和B7-2 (CD86)。CD28表達于所有T細胞表面,而 CD80/CD86僅表達于DC及其他活化的APC,如巨噬細胞、B細胞表面(圖1-3)。
“雙信號假說”在1970年被首次提出,該假說指出:在共刺激信號存在的條件下,TCR 與 pMHC的識別和相互作用可有效激活T細胞;而在共刺激信號缺失的條件下,TCR與 pMHC的結合將會誘導相應特異性T細胞的“失能(anergy)”。“雙信號假說”強調了 “共剌激信號”在T細胞活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初步揭示了人體免疫應答的復雜調控機制,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腫瘤局部及其他條件下兔疫耐受的產生。
免疫密碼是集合細胞免疫療法等有關腫瘤免疫治療內容的平臺,供患者學習瀏覽,提供最新的資訊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