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療法的歷史
在第二章中我們涉及過,人類具有天賜的機體防御機制-免疫系統。在科學家對人體免疫力的研究中免疫細胞療法應運而生。免疫細胞療法的真正誕生只有十幾年,但是它結合了免疫學、遺傳工程學、分子生物學等各學科的尖端科學,正在呈跳躍式發展。
第1代免疫細胞療法發端于人類對菌類的研究,當時人們從菌類提取香菇多糖、云芝和結核預防疫苗BCG等免疫增強劑嘗試治療腫瘤。這些提取物曾被承認可以用作藥物進行治療。實際上,與其說用其治療癌癥,倒不如說用其增強身體的免疫環境。
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使用干擾素類的細胞因子療法。細胞因子是免疫細胞之間進行聯系的信息傳達物質,可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和增殖。但是,要達到能增強免疫力的程度,需要投放相當數量的細胞因子,但是大量的細胞因子反而容易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免疫療法的研究在一陣狂喜之后,卻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治療效果。如今,細胞因子治療被應用于某些局部實體腫瘤的治療。這是第二代的免疫療法。
同時代,還有從患者體內提取淋巴細胞,在體外大量培養并活化后回注體內的LAK療法、活化NK細胞療法。這些被稱為第三代免疫療法,因為是人類第一次使用免疫細胞進行治療,故被稱為“免疫細胞療法”。
活化NK細胞療法的效果已被臨床證明其卓越的效果,至今還在使用。活化NK細胞療法和LAK療法所獲得的效果有所不同,后來人們逐漸從中發現同樣是淋巴細胞,T細胞和NK細胞的性質是不同的。
進入90年代后,人們發現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不同,癌細胞擁有獨特的標志(癌抗原),以癌抗原為攻擊目標的肽疫苗療法應運而生,即第四代免疫療法。向皮下注射癌抗原肽,擔當免疫系統指揮部功能的樹狀細胞會貪食它,然后樹狀細胞向T細胞傳達信息,部分T細胞轉化為攻擊型的CTL細胞,CTL細胞是真正攻擊癌細胞的殺手。實際上,由于皮膚中本身的樹狀細胞不多,可轉換的CTL細胞就更少了,因此非常遺憾,這種治療嘗試在臨床上并沒有取得什么進展。
顛覆這種悲哀情緒的,是同樣被稱為第四代免疫療法的樹狀細胞疫苗療法。2011年,無需體外循環采血的多價(全癌抗原)樹狀細胞疫苗和活化NK細胞療法的組合治療,進化成了第五代免疫細胞療法。
樹狀細胞疫苗
所謂的免疫療法、免疫細胞療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名稱,不管怎么取名,真正具備強大能力敲打癌細胞的是“多價樹狀細胞疫苗”。因為它的高效,相對與傳統的三大標準治療,多價樹狀細胞疫苗療法被稱為第四種癌癥治療方法。多價樹狀細胞疫苗療法使用自體免疫細胞,利用免疫系統引導癌細胞凋亡,幾乎不用擔心治療的副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樹狀細胞的發現者曾獲諾貝爾獎
樹狀細胞是免疫細胞的一種,其細胞體的形狀像樹枝一樣有很多向外的突起,故而得名。樹狀細胞于1868年第一次被發現,當時曾以發現者之名命名為朗格漢斯細胞,之后并未對其進行任何研究,醫學界也完全不知道它的用途。
后來,加拿大籍學者拉爾夫斯坦曼博士對其進行了正式研究,發現樹狀細胞具有很強的癌抗原提示能力,并將其作為一個新發現的細胞命名為“樹狀細胞”。這個發現成為醫學界研究樹狀細胞的基礎,直到今天。拉爾夫斯坦曼博士解開了樹狀細胞及其獲得免疫的謎團,為了表彰其功績,他于2011年被授予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免疫系統的司令部、樹狀細胞
樹狀細胞的提示抗原能力是指,細菌、病毒等進入體內或者產生癌細胞時,樹狀細胞識別其為異物后將其吸收分解,并將其中一部分抗原標識在細胞表面的能力。巨噬細胞也有吞噬異物和抗原提示的能力,但是其能力只相當于樹狀細胞的1%。因為樹狀細胞具有更強大的抗原提示能力,所以被稱為“免疫系統的司令部”。利用巨噬細胞識別癌細胞的臨床實踐也在緊張的進行中。
樹狀細胞是攻擊癌細胞的必要條件
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必須有司令部-樹狀細胞的指揮。
免疫系統中在攻擊異物和癌細胞時起到主要作用的是T細胞,在第二章中已經說明,沒有樹狀細胞提示抗原,T細胞是不發揮作用的。不向T細胞提示抗原,T細胞就紋絲不動,即使癌細胞就在T細胞身邊。
樹狀細胞發現異物后吃進該異物,將其抗原標識在細胞表面,向附近的淋巴結移動。淋巴結是免疫細胞交換信息的場所,腋下和大腿根部都有較大的淋巴結。在淋巴結內,樹狀細胞向T細胞提示抗原,命令T細胞攻擊。如此,T細胞進入攻擊狀態,攻擊型T細胞被稱做CTL(殺手T細胞)。收到樹狀細胞的指令,T細胞會不斷地轉變成殺手T細胞,精確攻擊癌細胞,誘導癌細胞凋亡。
之前,人們曾把注意力放在T細胞上,增殖T細胞并將之活化后期待能夠殺死癌細胞。從患者血液中分離T細胞,添加免疫活化物質后培養增殖,活化后的T細胞再被回注到患者體內。人們曾認為只要活化T細胞就可以消滅癌細胞。但是,無論怎樣增殖活化T細胞,其不能識別癌細胞就無法攻擊,而機體內本身的樹狀細胞數量很少。現在醫學界已經明確,重要的不是T細胞增加了多少,而需要增加樹狀細胞去識別敵人,從而轉變出更多的CTL細胞。
體外培養樹狀細胞技術的確立
人類具有如此性能卓越的免疫系統,為什么還會罹患癌癥呢?
原因就是體內的樹狀細胞數量過少。數量有限的樹狀細胞存在于小腸、肺泡周圍、肝臟、脾臟和皮膚下面,靜脈血中的含量更少。它的數量不到白細胞數量的0.1%。樹狀細胞平時就在監控侵入體內的細菌和病毒,遇到增殖速度更快的癌細胞時(癌細胞的增殖比正常細胞快),樹狀細胞的數量就微不足道了。人們想到在體外培養樹狀細胞的辦法,但是其在血液中含量極少,從臟器中更難采集。
然而,1996年日本國立感染研究所的赤川清子博士發明了一種從單核細胞(一種未成熟的白細胞)中分化未成熟樹狀細胞的技術,當時曾被世界矚目。赤川博士的功績,奠定了樹狀細胞疫苗臨床治療腫瘤的基礎。
制造樹狀細胞疫苗
赤川博士發明的分離培養方法,在倫理上和安全性上被日本政府認可后,正式確立了培養技術。那么,在樹狀細胞上增加癌抗原,再回注體內是否有副作用,研究人員驗證了效果后進行了臨床試驗,現在已經完全可以運用在臨床治療上。
樹狀細胞疫苗不是藥品,活體細胞不可能做滅菌處理,因此整個培養需按照一個叫做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標準,在無菌管理的情況下進行。
采血器采集細胞
如上文所述,利用單核細胞培養樹狀細胞來解決體內樹狀細胞含量少的困境。在采集單核細胞時,大多使用采血器,有點像人工透析,讓血液在體外循環,利用離心機提取單核細胞。在人類末梢血中存在的單核細胞占到3~8%,采血器需要循環5000ml的血液來提取足夠數量的單核細胞。將采集到的單核細胞培養成可以使用5~7次的樹狀細胞,并冷凍儲存。一般情況下每兩周向體內回注一次。
無采血器采集細胞
還有一種不需要采血器體外循環血液的采血辦法,但需要更高技術的培養方法。采集25ml靜脈血就可以培養出足夠一次回注治療所需的樹狀細胞,培養出的樹狀細胞數量可達到數千萬,不少于采血器采集培養的數量。培養后的樹狀細胞成活率為97%以上。這種采集培養的方式稱為“新樹狀細胞疫苗”(專利)。
新樹狀細胞的治療方法
制造新樹狀細胞,需采集患者25ml末梢血液,從血液中分離出單核細胞,培養、增殖并誘導其成為成熟的樹狀細胞,再加入癌抗原(自體組織或者人工抗原),進行培養、增殖和活化。約2周后,將培養好的樹狀細胞疫苗在患者淋巴結附近的皮下注入。
每次培養樹狀細胞疫苗,都需要采集25ml末梢血,如此重復,共回注6次為一個療程。每次治療不需要冷凍和解凍,可期待的治療效果更好。每次新的采血,患者提供的單核細胞質量都會比上一次更好,可期待的治療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癌抗原
制造樹狀細胞疫苗,必須有癌抗原。不同癌細胞有各自不同的癌抗原,樹狀細胞起到向T細胞傳達信息的作用。制造培養樹狀細胞疫苗時,必須在樹狀細胞上加入癌抗原。對于接受手術的患者來說,可以從未浸泡過福爾馬林的被切除癌組織中提取癌抗原。癌組織被用做抗原,沒有癌細胞再增殖的風險,得到的癌抗原更有利用價值,樹狀細胞幾乎可以識別存留體內的所有癌細胞。
不能提供自體癌組織的,可以利用人工抗原。現在已經有很多種類的人工抗原可以使用。在臨床上,絕大多數治療都采用人工抗原。人工抗原具有更高質量、更安全的特性。不過,各種人工抗原中,除了MUC1、CA125、PSA之外,都需要做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型。如果HLA配型不合適,患者就不能使用該種抗原。如果使用自體癌組織做抗原,就不存在HLA配型不合的問題了。
超級人工抗原WT1
人工抗原中最受矚目的是WT1。WT1是兒童腎癌抗原,屬于病毒類腫瘤。大阪大學的杉山治夫教授發現WT1存在于幾乎所有的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中,少部分正常細胞中也存在WT1,后來經過試驗證明正常細胞中的WT1數量極少,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傷。而且,在癌干細胞中也發現了WT1。也就是說只要使用WT1就可以標識所有的癌細胞,因此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癌抗原。
一般使用的WT1由9個氨基酸組成,也就是說HLA配型不合適的患者不能使用9個氨基酸的WT1抗原。少數掌握尖端技術的實驗室可以制造全配列人類WT1抗原,從而使患者可以不考慮HLA配型的問題。過去,無論是使用自體癌組織還是匹配HLA的WT1抗原,患者被這些條件限制了,現在全配列的WT1解決了特異性問題,使所有患者均可采用。
新型WT1抗原在提示抗原活化CTL細胞的同時,也活化了輔助性T細胞。而普通WT1抗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輔助性T細胞在免疫系統中擔當著為多種免疫細胞派遣司令官的職責,活化后的輔助性T細胞會活化CTL細胞和巨噬細胞,強化它們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關于效果
不管理論多優秀,沒有效果就沒有意義。下面是某醫療機構于2014年提供的長期監控患者數據:
<結直腸癌>Ⅲ&Ⅳ期 32人
19名疫苗表現明顯的患者中70%的生存期在550天以上
13名疫苗表現不明顯的患者中60%的生存期在900天以上
<肺癌>Ⅲ&Ⅳ期 22人
2名治愈
15名疫苗表現明顯的患者中64%的生存期在900天以上
7名疫苗表現不明顯的患者中27%的生存期在300天以上
<乳腺癌>Ⅲ&Ⅳ期 26人
11名疫苗表現明顯的患者中64%的生存期在1000天以上
15名疫苗表現不明顯的患者中27%的生存期在800天以上
<胰腺癌>Ⅲ&Ⅳ期 42人
18名疫苗表現明顯的患者中20%的生存期在1400天以上
21名疫苗表現不明顯的患者中10%的生存期在300天以上
3名沒能統計,理由不詳。
以上是對標準治療已經無計可施的患者,使用免疫細胞治療的跟蹤統計。免疫細胞療法在癌中晚期治療中能取得這樣好的療效,使我們確信樹狀細胞疫苗更能為早期癌癥患者帶來光明。
活化NK細胞療法
前文講過,在免疫細胞治療中最尖端的療法是新樹狀細胞療法,如果拿歷史上最輝煌的東西方城市來做比喻,新樹狀細胞療法是羅馬,活性NK細胞療法就是長安。
活化NK細胞就像太陽的光環
從健康人的手指采集一滴末梢血,在顯微鏡下放大一萬倍,就可以看到活躍的NK細胞。健康人的NK細胞周圍有太陽光圈般的光環閃閃發光,而在腫瘤患者的血液中卻看不到明亮的光環,紅細胞的細胞膜也被活化氧破壞,凹凸不平,不能完全發揮運輸養料的作用。
NK細胞是天生的殺手
NK細胞占淋巴細胞的10~30%,20歲時NK細胞的活性達到頂峰,之后逐年下降。一般認為,健康者每天體內仍會產生5,000~6,000個癌細胞,但是由于有很多具有活力的NK細胞在體內巡邏,可以迅速清除體內的癌癥萌芽。當NK細胞活性不足、功能減退時,就會有處理不了的癌細胞增殖后轉變成癌癥。40歲之后的腫瘤患者增多,就和NK細胞的衰退有很大關系。
科學已經證明,隨著年齡的增加NK細胞的活性會下降,同時癌細胞也會抑制NK細胞的活性。癌細胞本身具有從免疫系統的監控中逃脫的本能,免疫系統一直在和癌細胞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戲。癌細胞為了自己的生存,制造細胞因子以傳遞信息,癌細胞的細胞因子傳遞到NK細胞后,可能麻痹NK細胞,抑制NK細胞發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NK細胞遇到癌細胞,也不會有反應,反而有被癌細胞吞噬的情況。
在晚期癌癥患者體內,癌細胞釋放出大量的細胞因子,抑制NK細胞發揮作用。癌細胞會侵占身體的很多地方。這種環境下,無論怎么活化NK細胞,都是無濟于事的。因此,科學家想出在體外的純凈環境下活化NK細胞的辦法,并將其運用于臨床。
活化NK細胞療法的治療方法
采集患者末梢血25ml,在體外分離培養2周,活化并增殖1000倍后再靜脈注射回體內。因為NK細胞的壽命只有2周,所以每兩周進行一次采血和回注,連續反復治療6次。活化NK細胞療法能增強自然免疫力使之與癌細胞充分斗爭,這種治療方法尚屬專利。連續進行2~3次活化NK細胞治療后,體內的環境也會發生改變,能在顯微鏡下看到NK細胞變得活躍起來。患者的身體機能和心情都將有所改善。
圖像檢測不能用數字表示NK細胞的活躍度,但是NK活性測量,可以用數字表示。活性NK細胞取自患者自身的血液,不用擔心副作用。
NK細胞的兩種攻擊模式
體外培養、增殖和活化了的NK細胞,將通過點滴回注到患者體內,身體內部將會發生什么反應呢。
在第2章我們介紹過免疫系統和NK細胞,活化NK細胞像年輕力壯的警官一樣在街道上巡邏,識別好人(正常細胞)和壞人(異物和癌細胞),發現壞人后馬上采取行動將其擒獲并消滅(引導癌細胞凋亡)。
那么,NK細胞識別敵我的標準和方法是什么呢?識別標準是MHCclass1分子。正常細胞表面有完整的MHCclass1分子,而大多數癌細胞表面的MHCclass1分子不是消失就是殘缺。剛才提到,NK細胞周圍有一圈光環,光環內有細胞接觸分子。遇到可疑細胞,接觸分子會去試探對方的MHCclass1分子,如果確認是異物時,就會向癌細胞釋放穿孔素和引導細胞凋亡的顆粒酶。穿孔素在癌細胞膜上開孔,溶解顆粒粒酶從開孔進入癌細胞并開始溶解癌細胞,引導癌細胞凋亡。這是第一種攻擊模式。
另一種攻擊模式是通過抗體的介入攻擊癌細胞。抗體,是異物侵入機體后,自體生成的保護機體的物質。抗體與癌細胞結合,會喚醒NK細胞。NK細胞表面的FC受體和抗體結合后,NK細胞就開始釋放穿孔物質和溶解酶,引導癌細胞凋亡。這種攻擊模式被稱為“ADCC活性”。化療藥物赫賽汀和美羅華的作用機制就是誘導ADCC活性,從而治療癌癥。
聯合免疫治療的理由
世上有各種各樣對癌細胞的解釋,本文從一開始也對癌細胞進行了反復說明。我們認為從根本上解決癌癥,關鍵是處理好不斷分裂的癌干細胞和免疫的系統監視失靈問題。當癌細胞表面伸出MHCclass1分子偽裝成正常細胞時,NK細胞不能發現它們,就不會發起攻擊;這時CTL細胞在樹狀細胞的引導下可以取而代之,識別MHCclass1分子的癌抗原,準確攻擊癌細胞。反之,當癌細胞隱藏MHCclass1分子時,雖然CTL細胞不能識別癌抗原,無法攻擊,但是NK細胞找不到MHCclass1分子,就會識別并發起攻擊。
如此,為了解決癌細胞的多樣性,同時活化自然免疫系統的NK細胞和獲得免疫系統的CTL細胞,采用多手段攻擊癌細胞的方法,有希望從根本上治療癌癥。新樹狀細胞疫苗和活性NK細胞療法的聯合治療效率可能更高。
聯合免疫治療的技術進步
首先,擁有特別技術的醫療機構可以在每次治療時,只采集25ml末梢血就能完成多種細胞的培養。細胞培養活化完成后,先在淋巴結附近皮下注射新樹狀細胞疫苗,然后點滴活性NK細胞。同時采集下次培養所需要的25ml血液,如此重復5-7次。臨床證明,使用現代技術同時把多種增殖并活化了的細胞回注給患者,幾乎沒有副作用。
對應癌細胞多樣性的多價樹狀細胞疫苗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詳細說明癌細胞的標識問題。實際上,癌細胞的標識種類非常多,有的癌細胞會具備所有的標識,有的癌細胞為了躲避免疫系統的監控,將標識隱藏起來。
假設某人的癌細胞具備A、B、C、D、E五種標識,從癌組織中提取抗原標識后可以制造出5種標識齊全的樹狀細胞疫苗。即使癌細胞將其中幾種抗原標識隱藏,CTL細胞會針對未隱藏標識的癌細胞發起攻擊。使用人工抗原制造疫苗的,每種標識都是1價,為了提高治療效果,疫苗至少應該是3價。在臨床治療中已經證明,多價疫苗的效果更好。
癌癥治療進步的羅盤-基因檢測
一般認為,細胞內的腫瘤遺傳基因、腫瘤抑制基因發生故障后,正常細胞會發生癌變。而且,從化療和放療中逃脫的殘余癌細胞(包括轉移癌細胞)會進化自己,使自己的耐力更強。通過基因測序,可以知道是哪個遺傳基因變異或者出現異常,從而使用可以修復它的藥物進行治療、推測預后以及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還可以明確一些無效的治療方法。
我們可以通過腫瘤標志物和影像學診斷來判斷腫瘤是否消失,但是從遺傳基因的層次來判斷時,仍然可能發現已經改變了的基因,這就是所謂的癌癥進化論。類似這種經過傳統檢查判斷已經被治愈的癌癥,在基因測序后卻被認為沒有治愈的病例不勝枚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強烈建議患者注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或者采用免疫細胞療法來防止癌癥復發。
腫瘤的溫熱療法
腫瘤基因熱療(以下簡稱溫熱療法)也是腫瘤治療中前沿的治療方法之一,是和手術、化療、放療、免疫細胞療法一樣可以殺傷癌細胞的治療方法。
溫熱療法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5,000年前,古代埃及人“依姆霍特普”就開始利用熱來治療腫瘤。之后,在醫學界和民間土方中,溫熱療法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人們仍然在使用遠紅外線、光線、溫泉、蒸汽、超聲波和無線電波進行腫瘤治療。大多數治療儀器只能采用加熱體表的方式,但是只可以加快血流速度增進代謝,提高運動能力等,僅限于維持健康。
人們發現了一種叫做HSP的熱休克蛋白,HSP本身有很多種類,但是無論哪個種類,都具有一個共性,就是有修復細胞內蛋白質的能力。在多種熱休克蛋白中,HSP70的作用最重要,它存在于線粒體、內質網和細胞質中,當它受熱或者遇到其他壓力時就會活躍起來,開始修復受傷的細胞。比如,泡熱水澡有助于HSP70修復受損的細胞。
殺死癌細胞的基因熱療
癌癥治療的溫熱療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是使全身溫度保持在39℃,以提高免疫活化作用,這并不是用熱量直接消滅癌細胞,而是利用高溫效果改善機體免疫系統,期待提高免疫系統的能力。這種治療屬于腫瘤治療的輔助療法。第二種方法是局部加熱病灶,意圖直接破壞癌細胞。這種方法確實可以殺死癌細胞,但是可實施這種方法的醫療器械很少。我們稱這第二種治療方法為癌癥的基因熱療。
基因熱療不是加熱體表的溫度。它是使用兩個發射端發射高頻無線電波(波長13、56MHz),精確地將能量照射在病灶,使癌細胞自然凋亡。
焦耳熱量本來是電流通過導體物質時,受到導體物質的抵抗后產生的熱量。腫瘤細胞就相當于導體物質,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相比具有更活躍的特性,離子濃度更高,也就是說癌細胞比正常細胞的導電率更高。當電流通過時,導電率越高的物質越容易聚集電流,越容易產生焦耳熱量。利用這個原理,基因熱療在對正常細胞幾乎不造成影響的情況下,加熱癌細胞后可使癌細胞凋亡。
在42℃~43℃的環境中,癌細胞可以被殺死。病灶能吸收多少熱量是基因熱療的重要指標,但是治療效果的評價不限于這一個指標。過去的治療儀器只注重熱量,持續輸出60分位的電力來保持42℃~43℃的病灶溫度,這種方法不但治療效果欠佳,還可能造成患者的燒傷,使患者非常痛苦。我們了解到意大利制造的“HY-DEEP 600WM”治療儀,不用從外部給癌細胞加熱,而是使癌細胞吸收熱量,效果更好且不會造成灼傷。
基因熱療與免疫細胞療法的聯合治療
加熱后,熱休克蛋白(HSP)能活化NK細胞、樹狀細胞和T細胞。事實證明,使用全身加熱療法之前和之后(1天),患者的淋巴細胞數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全身加熱后,NK細胞、T細胞和B細胞的數量增加了2~3倍。
同時,HSP可以將隱藏起來的癌細胞抗原顯示在細胞表面。有的癌細胞為了躲避免疫系統的監視,常會偽裝自己,隱藏細胞表面抗原。如果不能識別抗原,CTL細胞等就不能準確攻擊癌細胞,加熱可以增加熱休克蛋白,進而增加CTL細胞的攻擊效率。
基因熱療的機制雖然主要是使癌細胞吸收能量,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但同時有助于病灶血流的循環,提高使用熱休克蛋白的效率;加速血流后,對藥物治療發揮效果更有幫助。另外,HY-DEEP 600WM還可以緩解局部患處疼痛。
再生醫療(臍帶血干細胞移植)
再生醫療是指,為修復傷害、臟器和組織損傷,改善功能障礙和功能不全時,進行細胞移植和組織移植的醫療。
當說到再生醫療時首先會浮想到iPS細胞,被人們關注和期待的iPS細胞是人工多能干細胞,因為人類目前還不能完全控制它,比如它有可能轉化成癌細胞,因此它的實際應用可能還需要10年的光景。而臍帶血干細胞已經實現了臨床轉換。臍帶血就是連接嬰兒和母體之間的臍帶血液,安全性高,倫理上也沒有問題。在臍帶血中有制造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造血干細胞,也有制造軟骨、神經、心肌的間充質干細胞。臍帶血干細胞的移植可以應用到阿爾茲海默癥、伯格氏病(閉塞性血栓性血管炎)、脊柱損傷、肝硬化、骨質疏松、糖尿病、慢性腎病、腦梗、更年期綜合征、禿發、梅尼埃病(突發性聽覺障礙)、聽覺障礙等50余種疾病。在腫瘤治療領域,主要用于白血病的治療,臍帶血干細胞移植有可能完全治愈白血病,采用臍帶血干細胞移植的方法,用于化療和放療后制造正常的血液細胞。
除了臍帶血干細胞移植,還有骨髓移植,這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移植。因為存在排斥反應,骨髓移植對HLA白細胞配型的要求比較高,很難尋找配型合適的供體。兄弟姐妹中也只有1/4的幾率能夠HLA配型成功,如果沒有血緣關系,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幾率。而且即使配型成功,也存在排斥反應的可能。另外,骨髓捐獻者在移植時,也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已有很多捐獻者因為不能忍受痛苦而取消捐獻的案例。
臍帶血干細胞移植,只需要滿足HLA6個抗原中的4個就可以進行治療,通過臍帶血庫選擇配型,可以使幾乎所有的患者接受臍帶血干細胞移植。但是,臍帶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還不能解決造血干細胞數量少的問題。在今后的醫學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期待隨著生物技術的提高能為更多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
尖端醫療的優缺點
在本章中我們介紹了新樹狀細胞疫苗療法、活化NK細胞療法和基因溫熱療法等尖端的腫瘤治療方法。它們都是誘導癌細胞凋亡的治療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幾乎沒有副作用。但是,免疫細胞治療中為了促使細胞成熟,有時會使用溶鏈菌制劑作為免疫活化劑,溶鏈菌的使用可能會造成患者注射后37℃~38℃的低燒。即使如此,免疫細胞治療也不需要住院治療。
另外,免疫細胞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化療、放療與免疫細胞治療聯合使用時,有助于減輕化療、放療為患者造成的副作用。即使一些免疫細胞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標準治療亦無效),大多數人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在人生的最后階段過著和健康人一樣的生活。
尖端醫療的治療費用高昂,在各國還不能納入社會醫療保險是它的短處。還有,細胞培養需要高新技術,很難在一般的醫療機構普及。而且,由于免疫細胞的培養方法、人工抗原的使用方法不同,同樣可以提供免疫細胞治療的醫療機構的治療水平卻可能完全不同。當今,醫療的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日新月異,不能與時代一起進步,完全仰仗舊技術的醫療機構,其治療效果也是非常有限的。
短時間內,人們很難為尖端醫療制定標準,衡量優劣。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得到五花八門的治療信息,對于非專業人員來說,很難判斷這些信息的真偽。有時即使咨詢醫師的意見,醫師本身對新的治療方法也不甚了解。所以,我們建議患者慎重選擇治療方法,選擇國家允許其開展治療,并且自己能夠接受的治療方法。
關于療效,如前所述,有少部分醫療機構提供的樹狀細胞疫苗治療還是很有成效的,對晚期癌癥能取得這樣的治療效果,是傳統標準治療無法做到的。但是我們提請注意,這些尖端的治療手段也不是萬能的。那么,免疫細胞治療等對何種患者療效不佳呢?對基礎體力特別差的患者效果不佳。基礎體力好的患者是指營養狀態好(能正常進食)、輕微運動、精神面貌尚好、睡眠正常的患者。免疫細胞治療特別需要驅動自身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樹狀細胞疫苗有意引導T細胞促使癌細胞凋亡,如果T細胞本身所需要的蛋白質不夠充足,注射再多樹狀細胞疫苗都不會收獲好的療效。所以,基礎體力不好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如何提高體力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不僅僅是免疫細胞治療,接受其他方法的治療亦是如此,要想得到好的療效,必須儲備足夠良好的體力。
因此,我們強烈建議腫瘤患者在體力和精神都比較好的狀態時及時接受治療。
第一章 癌癥的機制
第二章 免疫機制和細胞凋亡
第三章 癌癥的三大標準治療
第四章 癌癥的第四種治療
第五章 癌癥的其他輔助治療
第六章 生活指導
第七章 理想的癌癥治療